“進機械廠?不干,太累了。”近日,在重慶市北部新區舉行的一次招聘會上,19歲的職校畢業生李良杰面對一家機械加工廠的招聘簡章,立即搖頭走開。記者在重慶采訪發現,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新生代勞動力不愿進制造企業從事生產一線的工作。
21歲的鄭和貴先后在重慶一家大型電子廠和涪陵一家機械廠工作過,但都因“加班太多”“工作太累”很快辭職,現在他準備找一份網站技術員或公司網絡維護的工作,“只要工作環境好,不經常加班,月工資有2500元就行”。
馮春林高中畢業后在一家微車制造廠做過一年裝配工。“在工廠一天至少要干10個小時,月薪只有2000多元,太不劃算。以后不打算進廠了,準備找一個銷售門店去打工。”馮春林說。
作為用工方的制造企業也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這一變化。生產摩托車、汽車變速齒輪的秋田齒輪公司有3000多名工人,公司人力部負責人張樹瑜說,近幾年,工人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年輕人不斷減少,過去職業學校學生進廠還要經過反復篩選,現在愿意進廠的工人大部分都是35歲左右。
重慶斯瑞人力資源公司項目經理張銳代理了多個企業的招聘項目,其中某鋁業加工企業招聘普工200名,要求35歲以下、高中學歷,提供2800至3500元的月工資、辦理“五險一金”、提供員工宿舍及食堂,但最初一周時間僅有20多人簽訂意向協議;而另一家地產公司招聘20名月薪2500元的物業管理員,吸引了近百人投簡歷,其中還有不少大學本科生。張銳說:“寧愿搞服務業也不愿進工廠,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擇業取向。”
長期為制造類企業提供招工服務的重慶聯英公司華新人才市場總監萬曉東表示,幾年前,“進工廠”還是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進城務工者的求職選擇,但“80后”“90后”就業“去制造化”的趨勢不斷加劇,與過去的年輕人相比,他們求職選擇面寬廣得多,觀念也大不相同,不僅要求待遇好,更在乎工作環境和個人成長空間,而大多數制造企業在這些方面都有欠缺。
“只有改變制造業工人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的境遇,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才能吸引更多的‘80后’‘90后’加入產業工人大軍。”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李勇說。
他建議,在新一輪收入分配改革中,重點解決一線產業工人收入偏低的問題;加強對制造業工作環境、勞動保障的監管,切實維護好產業工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更大力度支持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進行生產自動化改造,不斷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